穀雨(廿)前七日
氣候: 季春尾,倒春寒後,溫度上升,溫度18-28。早晚溫差。濕度73%。氣壓 1007百帕。風向: 北風(7 公尺/秒)
外邪六淫 : 風、寒、濕
位置: 台灣彰化市。日出0537 AM ;日落0619 PM。
十日前以來,乃清明(初五)後,春雨連七日,氣溫16_24。第八九日,忽倒春寒,降至13_20度。第九及第十日,清明穀雨期中,溫度回升,氣溫20__28,白日在戶外,不通風處,可有30度之體感。
男,七歲。氣虛痰濕型,素心肺力弱,冬天手足冷,鼻塞,頭暈,夏季則四肢無力,怕風甚,熱在氣分兼夾入營分。連三日溫度升高,但早晚溫差大,體表循環閉塞,內部氣血循環散熱不良,加上飲水不足,導致熱中暑,內部血管系統之暑熱發炎,往胃腸道空腔尋求出路,已腹痛瀉三日,俗稱邪熱痢(表寒裡熱邪熱痢),今日更甚,適逢國小期中考,禁不住瀉於褲中。
- 掌面氣色以淡白及泛紅為主,氣虛已久。外因春季氣候升溫,熱中暑。
- 掌面第二三,掌骨中段區,色淡,心氣不足。體力差。過午則弱。
- 掌面第四五,掌骨區泛紅,肝腎區熱。冷熱不調。偶夜難入睡。耐力、專注力,不持久 。
- 掌面,第一掌指骨,連第一掌骨,內側深紅。喉嚨連食道,到胃脘體、小腸及大腸,實質發炎,有喉嚨乾、口氣重,胃酸、胃悶、口氣重,喜食冰物症狀。
一樣,常多表達者,為自覺不適感。治則處方,清陽明氣分熱,及濕熱。
人體為一體溫恆定動物,像鳥類、哺乳類動物,會通過新陳代謝產生恆定體溫。為維持此一恆定體溫。天熱時會經由體表末梢循環,做熱輻射、流汗、出疹之散熱。
或天冷時,藉由肌肉收縮、顫動或食欲增加,來增加體熱,或無法做增熱時,就出下策,控制使末梢循環不良變差,例如,手足冷冰冰,手足不出汗。為使中樞系統(腦部及內臟)之恆溫穩定,調控以散熱或留溫。此乃傷寒論太陽病之範圍。
素體心肺弱者, 對於早晚溫差的環境變動,例如16—24,或18---28度之溫差,低溫時要做保溫,末梢血管收縮,降低流速 ; 白天高溫時,又要做散熱功能,末梢血管增加流速。一會兒要心臟慢,一會兒心臟快,實在吃不消,所以白天溫度上升時,體表熱輻射,或排汗散熱做不夠,此一外界升溫,所吸收的熱,往心血管及內部臟器跑。
人體軀體的內部臟器,除了肺部,胃腸消化道,膀胱是空腔外,其餘都是血管密集叢狀器官,溫度一升高,散不出去,就會留熱在內部臟器,造成發炎。
在四肢及體表末梢,循環不足以散熱之下,身體會尋求三大功能來自動增加散熱,或是熱源往此三處跑:
- 增加肺部換氣,有換氣增加,肺部壓力加大,出現:喘促,胸悶憋症狀;
- 增加膀胱排尿,味重及色深;
- 胃腸消化道增加快速蠕動,排軟黏臭之糞便,次數增加,但量不多。此乃熱性腹瀉,為增加排出身體代謝不出之熱發炎。
四、 有時內部臟器熱發炎太多,來不及從胃往小腸及大腸,做排空動作時,但還是往胃腸消化道送熱,只好做胃上逆,食道泛酸,嘔吐,出現急性胃炎。
此乃傷寒論陽明病範圍。